家禽无抗养殖的现状对策和展望

2024-11-07 14:34

一、鸡肉的消费量会增加 我国是禽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仅仅是鸡肉产量就超过1400万吨,人均鸡肉消费量超过10千克,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消费品。另外,随着近期非洲猪瘟对我国的生猪生产的影响,随着生猪产量的下降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禽肉的消费,尤其是鸡肉的消费量会增加更多。

2024117

二、如果不使用抗生素等兽药,家禽类的养殖数量需要增加25%,才能获得目前同样的产量。 自1929年英国学者费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以来,抗生素已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和重要的抗感染药物,也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不仅治愈了很多人类束手无策的感染性疾病,还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同时也解决了畜禽养殖中存在疫病防治等问题,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Moore等(1946年)首次报道了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明显提高肉鸡的日增重,1950年,美国FDA正式批准在饲料中可以使用,此后抗生素在世界各国的使用日益广泛。研究表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使雏禽较快地生长和发育,使成禽产蛋更多,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2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家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动物疾病防治、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对饲产工业及畜禽的发展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国际动物保健协会的市场报告指出,如果不使用抗生素等兽药,家禽类的养殖数量需要增加25%,才能获得目前同样的产量。因此抗生素在保障人类充分的优质动物蛋白质来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三、抗生素在肉鸡生产的存在的现象

1、不按相关规定和标准用药 首先,很多养殖人员大多都是根据经验判断来随意用药,持着一种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态度。 其次,一些养殖户(场)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在养殖中过程中过量的、长期的使用抗生素,甚至使用违禁药和标准法规不允许使用的药,就是了使雏禽更快生长出栏。

2、抗生素配伍不当和人药兽用 尽管在2004年11月起就开始施行的《兽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人药兽用。但是由于兽药抗生素的种类较少,单一的使用某一种抗生素无法达到治疗的效果,加上很多养殖户为了减少家禽发病率和治疗病禽,任意的配伍使用几种抗生素。使得抗生素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维生素C与青霉素配伍。为此,养殖户在兽用抗生素起到的效果不好时,常常使用人用药物,由于知识有限,认为既然人可以用,那么家禽也可以用,如此恶性循环。

3、在休药期使用抗生素 休药期的长短是影响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率和残留量主要因素之一。有些兽药特别是药物饲料添加剂,国家对其有着明确的规定休药期。但是仍然有养殖户(场)为了增加出栏率,在休药期使用抗生素。 根据对抗生素残留的调查发现:产生抗生素残留超标,76%的原因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18%是饲料污染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6%为其他原因。

 

四、滥用抗生素的影响

1、对人体的危害 研究表明,动物的耐药性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传到人体,人通过吃肉,相当于长期低剂量服用抗生素,导致人体耐药性增加,免疫力下降,同时也会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治疗效果。 人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会慢性中毒,容易患各种疾病,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近年该类病患率的显著上升也许与此相关。 一些抗生素在通过食品和环境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其他病变,产生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如氯霉素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粒状白细胞减少症、肝损伤;链霉素有潜在的致畸作用等。

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家禽食用抗生素后,一些抗生素会通过排泄物进入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某些抗生素如链霉素其结构较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不仅对原有的微生物平衡造成平衡,还增加耐菌株,间接危害人体安全。 张慧敏(2008年)等在浙北地区抗生素残留的研究表明,施用畜禽粪肥的农田表层土壤中土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的检出率高达93%,88%和93%。

3、对养殖业的危害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多,导致在家禽体内的细菌耐药性日趋复杂化,多重耐药,交叉耐药的情况比较严重。 长此以往,会导致家禽的免疫机制下降,最后甚至出现超级细菌,无法医治的情况。对鸡肉的出口也造成影响,影响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无抗养殖研究进展 无抗养殖的概念最早由欧洲提出,目前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已形成初步规模,有着良好的发展。 美国通过自动化肉鸡饲养除疫苗接种外,临床几乎不用药物;德国的Kikok项目等,均是通过采用全过程严格控制环境、饲料和饮水等方面来达到全程无菌的效果,从而杜绝感染源,无需使用抗生素。 中国已经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初步实现了饲料无抗,但全面实行无抗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国内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防控疾病的感染,在国内要想真正的实现无抗养殖,必须控制好各种疾病。 国内打造无抗肉鸡的建议措施:

1、选择质量优秀,净化较好的鸡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肉鸡很多疾病的来源都是垂直传播,尤其是支原体和沙门氏菌病,一旦控制不好就会导致养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选择管理正规、净化比较好的雏鸡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肉鸡养殖具有密度大,生长周期短和疾病发生群体性的特点,做好整个养殖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可以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生产优质安全的鸡肉。建立实用、健全、可执行性强的生物安全体系,应该从鸡场选址、厂区规划、日常清理消毒防护、粪污处理、病死鸡无害化处理、生产计划的安排,进出场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化、专业化管理。

3、控制饲料和饮水的质量:病从口入,饮水和饲料都是直接和动物消化道接触的物质,他们的质量至关重要。饮水我们需要关注水质的硬度和微生物含量,不合格的饮水需要及时控制;饲料我们不光要关注饲料的配方,饲料原料的质量也要关注,如果饲料配方中使用了替代性原料,注意及时添加相应的酶制剂,减少对肉鸡肠道的影响;夏秋季节注意在饲料中添加饲料保鲜剂,避免高温下饲料霉变和氧化,影响饲料的品质。

4、使用现代化鸡舍,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在优质鸡苗、饲料和良好的饲养设备设施条件下,不使用抗生素/化学抗菌剂,或者严格控制休药期的“无抗肉鸡”饲养是可行的。此外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从立法层面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社会层面的无序流动,建立良好的养殖环境,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抗养殖。

5、根据肉鸡的发病特点定期使用一些抗生素替代产品如功能性添加剂等,协助肉鸡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六、结语与展望 抗生素目前仍然是动物防疫,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畜禽肉消费的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养禽业中不当使用甚至是滥用在发展中国家相当严峻。 一边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禽肉需求量,一边是家禽养殖业的无抗养殖或减抗养殖,如何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障禽肉的供应,又能减少抗生素的负面影响,是我们要探讨的事情。 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进一步健全抗生素使用上的法规和标准,加大监管力度;二是加强污染的治理,净化养殖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功能性添加剂等替代抗生素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减少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依赖,逐步推进无抗、减抗养殖的发展。